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8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儿科急诊医生的一年:在与家长的“斗争”中,提高诊疗能力

界弟 医学界 Today

编者按:8.19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在2020年这样一个抗疫大年,“医学界”作为医疗行业媒体,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批中国青年医生:他们有的是风风火火的住院总,有的是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还有的是独当一面的副主任医师……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坚持、勇敢、隐忍、付出……阅读这群青年医生,感受一股向上的力量。



网上有句话: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腻腻歪歪大内科,一钱不值小儿科,死都不去急诊科。

照这么推算,儿科急诊就是医院里最最苦寒的“西伯利亚”!

再过一个月,刘晓博医生在“西伯利亚”的轮岗就满一年了。

“持续了365天的‘白夜下休’,终于可以恢复到正常的作息了!”

天津市儿童医院刘晓博医生


“医院就不能多配点大夫吗?”

刘晓博医生所在的天津市儿童医院,急诊外科的白天是双人岗,而晚上只有一个医生,碰到特别忙的情况,才会有一个机动的“外科住院医师”来“增援”。

采访前一天的白班,从8:00到18:00,刘晓博医生和同事看了142个孩子。相比夜班,他们这个白班算是“紧张有序”。

急诊中为患儿缝合伤口

儿科医院的急诊外科一般有4个高峰:早上的9:00-10:10、中午的12:15-13:30、傍晚的18:30-19:00,但最忙的是晚上20:00-01:00,不仅患者多、密度高,病情也重。

忙到飞起时,小小的诊室里,一个小时能冲进来20-30个患儿,以及陪诊的n名家长。孩子有磕到、碰到的,常伴着出血;还有骨折的,胳膊已经动不了……家长着急上火,走道里一片孩子的哭嚎。

有时候,还在给这个孩子开药,下个家长又带着孩子冲进来了。

时刻都在忙碌的急诊室

很多时候,家长们不理解,提建议:“医院就不能多配点大夫吗?”

成本高,医院配不起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实在没有儿外科医生啊!

儿科医生缺,儿外科医生更是奇缺。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儿内科的医患比大概1:(2.5-3),而儿外科则是1:10,甚至更高。何况儿外科急诊专业性要求高、既忙又累,很多医生也不愿来。

“每个儿外科医生都是医院的‘金宝贝’。”刘晓博医生笑道,也因此“儿科医院的急诊外科是轮岗的,一次半年到一年。”


每天都在做百十来道“选择/简答题”,
还不能出错!

轮岗前,刘晓博医生在泌尿外科工作。相比“一望可知”的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急诊科似乎总在“考试”。

而题目,就是一个个家长带来的简单病史和孩子复杂的疾病症状。

一般来急诊的孩子都表达不清楚,只能靠家长介绍病情。但有时候,家长也说不清楚。

家长:“医生,我们孩子刚才摔着了。”

医生:“具体怎么摔的啊?是从床上摔的、还是从高处摔的?是骑自行车摔的、还是车/人撞的?具体摔在哪里了?哪儿受伤了?”

家长:“就刚才从床上摔下来,具体什么情况我们也不知道。”

医生:“‘刚才’是什么时候啊?半小时还是1小时前?”

家长:“就在刚才啊……”

这种情况,就得重点查体了。

但那也是难事。

若按标准的流程,每个患儿都从头到脚检查要30多分钟。可后面还有十几甚至几十个家长都在焦急等待,甚至望眼欲穿了。

而且,有些孩子怕医生,穿白大褂的人一靠近,孩子就哭闹。这怎么查体?

碰到这种情况,口袋里的小图章、压舌板、止血带等就是刘晓博医生和孩子套近乎的“秘密武器”。有时,他也会指导家长给孩子查体,自己在一旁观察。

刘晓博医生的“百宝袋”里都装了些什么?

他形容自己好像每天都在做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孩子可能是什么毛病?最危险的疾病有哪些?哪些检查可以快速排除或诊断……

最怕的是,家长不配合检查。

“这种情况多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病情,”刘晓博医生表示,而解决方法就是一遍遍地沟通、介绍所有可能的病情发展。

他喜欢用家长们身边熟悉的东西打比方,为其解释各种疾病的病理特点。比如用豆腐被剧烈晃一下导致的裂痕,形容什么是“脑挫裂伤”;用大卡车开进羊肠小道出不来,比喻阑尾粪石引起的感染;用撸起的袖子比喻“肠套叠”……

家长听明白了,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了,对医嘱的依从性就高了。

今年疫情期间,一位从湖北孝感来津的孩子头磕破了,刘晓博医生到隔离病区给孩子诊治并清创、缝合伤口。

他觉得,医生要比家长想得更多一些,对待疾病更积极一些。

“当你发现一个轻微的症状时,要考虑到后面可能出现的严重疾病,而且要知道这种疾病有没有简单、快捷的查体或检查手段可以确诊。”刘晓博医生进一步解释道。

病房里曾来过一个2个月大的孩子,因为腹股沟斜疝准备做手术。

那天刘晓博正给新入院的患儿查体,结果孩子咣咣吐了很多食物。查完体,刘晓博赶紧去问孩子妈妈既往有没有呕吐的病史。

孩子妈妈:“有啊,最近一直吐奶,吐完还想吃,食欲特别好。”

家里的老人:“孩子就吐点奶,没大事!”

“我们当然也希望没事!毕竟吐奶是绝大多数宝宝在成长中必经之路,但频繁吐奶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刘晓博医生不放心,还是建议孩子做个检查,别忽视了不正常的情况。

结果第二天空腹B超提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对于这类疾病的孩子,反复呕吐不仅影响食物的摄入,还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威胁孩子生命!

“正好!通过一次腹腔镜手术,把孩子幽门狭窄和腹股沟斜疝的两个问题全解决了,避免孩子短时间内接受两次全麻可能产生的神经系统影响。万一孩子本来能拿诺贝尔奖,却被这两次全麻给耽误了,岂不是国家的损失?”刘晓博笑道。


“刚回国那会儿,每天谨小慎微,
就怕被投诉。”

现在算是刘晓博工作得比较从容的阶段,能够根据不同患者、家属特点,稍微游刃有余地进行临床工作。

但在2015年,刚毕业回到国内医院工作的那会儿,他每天都小心翼翼。

”国外社会普遍尊敬医生,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较高,也就相对没有那么多医疗纠纷,这会让医生的整个诊疗工作都轻松很多。”刘晓博医生表示。

在俄罗斯学习期间

而在回国工作的5年里,刘晓博医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投诉。

因为拒绝无理取闹、踹门进来插队看诊的家长,他被投诉过。

因为家长没带孩子来就诊,不好判断病情,未予解答诊治,他被投诉过。

因为做了一圈检查,发现孩子没问题,没给孩子开药,他被投诉过(家长的理由是“你不开药,保险公司不给我们保险呀!”)。

……

“经历过三四次这样的情况后,更加深刻理解了国内的诊疗环境,以及家长带孩子就诊时的心理状况。”刘晓博表示,“其实大多数家属还是好说话的,而且孩子生病,家长发懵、着急、上火也正常。”

有时候,家长来了就是火气比较大,急诊室里各种怼医生。“我就跟她说:大姐您要是想怼我,那就等您怼高兴了,我们再聊孩子的病。要不然,我说一句,您呛一句,这看病多费劲啊!”

但即使经历过儿科临床中的各种“大场面”,刘晓博医生还是喜欢儿科,“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

刘晓博医生的本科是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医科大学读的临床医学,大四接触儿科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对儿科特别感兴趣。

后来,他就主动去找了学校的儿科主任,希望到专门儿科医院里参加儿科实习。到本科结束,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攻读圣彼得堡国立儿科医科大学的小儿泌尿外科专业。

新年时,与俄罗斯的老师同学合照

转眼间,毕业、回国、加入天津市儿童医院,规培3年,病房1年,急诊轮岗的1年也快要结束了。

“每个阶段的经历,都会慢慢转化成经验。每段经历所带来的盔甲或包袱,也都要带着继续前行。

虽然还是会掉坑,但诊疗会越来越顺。

整理行囊再出发时,前路任重而道远。

希望能一直不忘初心地干下去!”
 

刘晓博医生



福利时间到!

如果你有临床上的疑问,还有机会获得刘晓博医生的一对一回复截止明天15:00,留言点赞最高的专业问题即可中选!

欢迎各位留言提问~

来源:医学界作者:李丽荣
校对:臧恒佳责编:陈朝阳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